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为帕金森病治疗带来曙光******
科技日报讯 (记者赵汉斌)帕金森病是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中老年健康的“第三杀手”。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季维智院士、李天晴教授团队在应用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伙伴期刊—帕金森病》。
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已超300万人,年医疗费用超过2000亿元。这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6年内的死亡率高达66%。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长期使用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后期还有失效之虞。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经济并适合广大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整个医疗领域努力的方向。
李天晴、季维智团队耗时8年,潜心开发出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可持久稳定分泌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将其移植到大鼠和猴帕金森病模型后,可通过恢复纹状体多巴胺水平,实现中脑多巴胺环路的原位重建,并可快速恢复急性和慢性帕金森病猴模型的运动和非运动障碍缺陷。长达5年的结果评价,证明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显示出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在未来帕金森病临床治疗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此项研究有力地支持了基因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不同帕金森病模型中的显著治疗效果,其安全性可在移植前得以充分评估;同时可实现细胞的规模化和标准化扩增以及建立稳定的质控体系,用于细胞药物开发。此方法可以治疗包括重症在内的大部分帕金森病,且移植结果在2周内可发挥功效,有利于移植效果评价,减少临床费用。
戏曲艺术焕发新的魅力和风采(4)******
以文化人,戏曲艺术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戏曲艺术蕴涵丰厚的育人资源,其中德在艺先的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唱念做打的过硬功夫、真善美的心灵沟通、勤学苦练的执着精神,与我们的育人目标要求高度契合。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深化对接融合,充分激活戏曲艺术以文化人、以艺润心、以美培元的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持续深入开展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助力提高全社会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审美水平,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以艺通心,戏曲艺术在文化交流中扮演交流使者的重要角色。上世纪,京剧大师梅兰芳到国外访问演出引起的巨大轰动,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在外交领域的亮眼表现,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进入新时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为戏曲艺术服务大局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环境、更为广阔的舞台。要围绕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新戏曲传播方式和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精彩书写戏曲艺术新篇章。
新征程上,中国戏曲学院将继续立足戏曲教育主阵地,与广大戏曲工作者一道,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繁荣发展戏曲事业,使中华戏曲艺术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